《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几、少几》评课稿 骨干教师献课活动中,我听了彭琼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一课,现将听后的一些想法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彭老师在课上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多样,能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把课本上枯燥的练习题放在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小超市中来解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率。并且练习内容生活化。练习容量较大,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整节课的思路清析,过程流畅。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同样多,多些,少些等概念,初步学会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一些实物的多少,简单的比较两数大小的知识基础上来学习的。主要重点内容是通过理解大数、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算理。彭老师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时显得有点薄弱。首先在回忆旧知识时应出示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找到同样多的部分,多的(少的)部分,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新课教学可按照: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列算式、说算理(解决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理解相差概念。在相差问题中,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老师要充分运用学罗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罗老师的数学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入手,从生活中取材,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罗老师创意裁剪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的活用教材,大胆摒弃了教材中同学们搜集矿泉水瓶的数学情境。罗老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机械的教教材。我想这样是需要勇气的!数学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课上罗老师注重了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巧妙利用旧知架起一座通向新知识的桥梁。课堂上罗老师在让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减法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来学习,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罗老师的这节计算课的教学丝毫没有机械、枯燥、重复的训练,而是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把计算教学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计算方法。另外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罗老师平日的教学功底,她一定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数学课上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口算思路能够达到一口清:思路清、算理清、方法多。这样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节数学课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