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的建议(崔峦)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报答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上述能力要依据《课标》年级目标,由易到难,有新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多读、多练、少讲、少问。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当多编一些,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 45 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有些观摩课是老师表演,并不看学生收效如何。听课好像是看戏……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这就是大家!这番话就像是针对今天的语文教学说的。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也说过相似的话:教材要有相当数量,比现在增加一倍、两倍。但反应很大,说教不完。我想,看你怎么教。国外的课本这么厚,人家也教的完。……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自己读。柳斌: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来。语文不是靠教师精讲,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把课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和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分析,画龙点睛,是一种引导、提高,绝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则是让学生自己听说读写。多读,一是指课文读得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 课上时间是长数,要多读、多练,多问。教学课文,要精选内容,找准重难点。根据“二八定律”,一般情况下,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的;只有 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 3.整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要落在实处,教师的“教”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