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 8 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描述一、复习。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二、教学新课。(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11 和 12 8 和 15 12 和 18 21 和 7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 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 4 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生:我认为第一组“11 和 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 1,最大公约数就是 1。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 和 12 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1。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 7 和 8 相差 1,最大公约数就是1。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 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 1,例如:第一组中的“11 和 12”,第二组中的“8 和 15”;而其中 11 和 12 的最大公约数是 1,也正好相差是 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