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陶渊明 ( 公元 365—427 年 ) ,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 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 29 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 《宋书 · 隐逸传》 ) ,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 41 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 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 23 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 ( 并序 )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 公元 421 年 )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诗 嬴氏(秦王朝)乱天纪(正常的纲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夏黄公、绮里季等“四皓”去商山隐居),伊人(桃源中人)亦云逝(逃逸)。往迹浸复湮(去桃源的踪迹,消蚀而湮没),来径遂芜废。相命(相勉)肆(致力)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种植)。春蚕收长丝,秋熟靡(没有)王税。荒路暧(遮蔽)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祭器)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纵情)行歌,斑白(老人)欢游诣(游玩,到处去)。草荣识节和(节气和暖),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何用操心思) ? 奇踪隐五百(自秦至晋太元中,约五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敞露神仙似的境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游于人世的俗人),焉测尘嚣外(尘世外的情况) ? 愿言(助词,无义)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寻与我契合之人)。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 ( 一天 ) 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缘溪 行,忘 路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