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田晓菲: 1971 年生 ,6 岁习古诗 , 古今中外 , 阅读颇丰。 1985 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 ,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 14 岁的她 , 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 , 已出版两本诗集 , 名动天下 , 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 , 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了 , 不时有佳作问世 , 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 , 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 , 以及她勤奋踏实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 , 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 , 于 1998 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 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 , 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本文作者田晓非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 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 这篇文章是她 16 岁时,也就是她读大学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右图是北京大学校徽,中间的“北大”二字由三个篆书“人”字图形组成,“北”字是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 ,“ 大”字是正面站立的人像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听读课文,仔细品味。然后讨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1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 2 )“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 3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既表达了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也展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4 )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