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建设计划编制方案 根据《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规划编制(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署办发〔〕号),结合我实际,制定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规划编制(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 字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委、政府〔〕3 号文件要求,以“转人、减畜、增收、增绿”为抓手,围绕畜牧业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两转双赢”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 二、主要目标 从年到年,每年减少牧区人口 2000-2500 人,牧区人口降至 1 万人。每年压减 7-8 万头只牲畜,牧业年度牲畜头数控制在 90 万头只以内,其中大畜增至 20 万头,牲畜良改比重达到98.2%,母畜比重达 93.12%。建设围封集中连片打草 600 万亩、高产饲草料基地 10 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 80%。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3500 元。牧区实现“三个 100%”、“三个 50%”,即100%的牧户通电、100%的牧户接冬羔、100%的牧户划区轮牧,50%的牧户达到三电合一、50%的牧户使用沼气、50%的收入来自产业化。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编制工作,决定成立全新牧区建设规划编制(试点)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五、重点内容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以为单位,结合畜牧业功能区划,在近三年平均草载畜量的基础上,下调 10%确定“十一五”后三年及今后五年牲畜饲养规模,按照分布实现小康目标,计算出 2010 年和年生态容量,即:当地环境资源能够承载的牧业人口、户数,促进人、草、畜的协调发展。制定规划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立完善生态恢复良性机制,加快转变草牧利用方式,规范草牧流转行为,集中连片围封草牧,扩大禁牧,严格休牧,推广轮牧,认真落实草畜平衡第 1 页 共 2 页制度,紧紧扭住政策、服务、培训、就业四个关键环节,突出抓好牧区人口转移工作,促进生态持续恢复。 (二)做好畜牧业生产工作。按照“两区一带”畜牧业产业布局,支持优势畜产品生产和特色畜牧业发展。一是适度扩大种养规模。坚持以优化开发区为重点,以水为中心,整合投入涉牧资金,加强以围封打草、高产饲料地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股份、合作、承包等多种方式,集中培育家庭牧、牧民联户、工厂化养殖和养殖小区,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继续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实行以大换小、以良换土,加快推广冬羔育肥、两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