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 “因噎废食”不是竞争性选拔题中之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其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其引人注目。对于“唯分”现象,王长江指出,只看重分数,必然导致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忽视。所以应该完善公务员分类选拔,增强党对干部的推荐制度,把干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统筹全局的政务观结合起来。那么,到底干部选拔究竟该不该唯分?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不能太绝对。唯分使用干部的确有许多弊病,其一,唯分选拔就可能重知识轻能力,选拔出来的人易“高分低能”,善于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不能很好的在岗位上有所建树。其二,在选拔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考试人群限制条件,这就会伤了那些有实绩、有能力但没有高学历干部的心,助长干部队伍的浮躁情绪。但是与此同时,如果摒弃公开选拔“唯分”选人制度,只是一味的依靠传统的选举和任命两种提拔方式, 那么许多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就少了许多上升的机会。过去,有学历、有能力的年轻干部被分到乡镇工作尽管工作认真,成绩显著,但是一到面临提拔之时, 就会出现论资排辈的种种阻挠。公开选拔制度——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 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然而,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曲解上意,怕公开选拔“唯分”使用干部会出岔子担责任,就取消了公开选拔考试制度,让有作为的年轻干部寒了心,没有了工作动力。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必须要先解决“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取人用人问题。在笔者看来,四个“唯”有弊病应当被摈弃,但新的选人标准也不能完全脱离票、分、GDP、年龄。毕竟,一个干部的好与坏不能单纯的由文字来说话, 要把分数票数与实际能力、 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 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 全面衡量人选的 “考绩”与“德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人岗相适,才能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现象发生。竞争性选拔存在漏洞,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笔者以为,要继续推进,逐步实现规范化, 常态化。 人才是多样性的, 这就决定了选拔干部的方式也应是多样化的。有的干部工作很出色但考试是弱项,这样的干部应通过常规办法用起来,以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 有些年龄较大的同志, 或长期默默无闻在具体岗位上努力工作的干部, 也要给他们提供机会, 以调动多数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