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 世纪 80 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 现象学派、 社会学派、 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 — 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 (self — managed learning )、主动学习( active — 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self — 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self — 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 self — directed learning )、自我教育( self — education )、自我指导(self — 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 但是, 20 世纪中叶以后, 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 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部的本能、 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 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