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反馈中调节教师的行为我园具有一支思想观念新、师德修养好,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回临即将到来的21 世纪,园长如何将这支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之成为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有力保证,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深入第一线中发现,尽管我园进行的市级课题“幼儿自主性发展初探”的理论研究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工作中,-些教师的教育行为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1、教师在处理幼儿纠纷时,习惯以正面说教的方式解决幼儿的矛盾,使幼儿经常处于被动教育的地位。2、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时,常常以“指挥员”、“调度员”的口吻进行简单化、操作式的指导,忽视幼儿的主观意愿和主体作用。3、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包办代替的教育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还觉得自己是关心、爱护幼儿,忽视幼儿自埋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分具体情况过多地使用直接指导法、演示法,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创造,忽视了幼儿自后心和自主性的培养。5、教师忽视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个体需要的研究,影响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教师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以上现象说明,教师教育观念的内化并产生相应的教育行为、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个薄弱点,也是我园“幼儿自主性发展”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怎样使先进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最终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成了我园师资自培工作的核心。刚开始时.我不放过每次发现的问题,一一和教师个别交谈、指出,有时也通过评课活或业务学习进行评析,但收效较慢。分析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被动地接受领导的意见,在心理上往往处于对立党委,因此主观上转变的动力不足;二是园长和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探讨,虽然教师感情上容易接受,但效率较低;三是如果教师缺少主观上的积极思辨,而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接受意见改进工作上,那么教师仍难以将教育观念内化,并举一反三地自觉渗透到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新方法,使教师将转变教育行为作为自我完善的需要。经过尝试,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一--变园长要我转变为我应该这样转变。转变的依据是,教师必须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改变,调整教育行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捕捉典型事例,拍摄成录像,组织幼儿和教师观看、讨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