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吴志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规划汇刊》2000,2 提要: 城市规划学界始终缺乏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而规划学科一方面向社会、经济、生态领域扩展,另一面内部的子学科又不断进行裂变,使得“规划的理论”的核心本身更显得“心虚”,“规划的理论”的概念和定义在讨论中愈加纷乱。本文从规划工作的核心出发,将规划的理论分成两大核心:规划目的和规划过程。通过对过去的 100 年西方规划理论的发展走过的文脉,以求建构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全程的纲要。 关键词:20 世纪 西方 城市规划 规划理论 1 引言 城市规划界始终缺乏一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于是造成了这些现象: 1.1 一些青年学生难得读到一本理论著作,如获至宝,读后推崇备至,在以后的数月中逢人便提这本书,这位作者,无论针对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引用其中一两句便飘飘然,更有甚者今后就此排斥其它规划思潮和理论。这对于这些青年的终生发展是有害的。 1.2 也常见到一些青年学生的论文题目很大,大到开天辟地,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略有些心得,便夸夸其谈,其实尚没有了解规划理论史的框架和演进文脉。直至有一天发现某位学者百年前在该方面就有专著,做过深入的经验分析,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那时才感无地自容,笑己年轻狂躁。 1.3 更多是在实践中的规划师,一方面长期在上级领导面前,他们是专家,必须为领导决策拿出有理论依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好不容易挖空心思找到几个概念:“有机组合”、“滚动发展”等等,明天领导比他说得还流畅,再向他讨新名词时难免捉襟见肘,真是难为。而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他们往往又藐视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视高校理论为象牙塔中之物,不读不知便认定与规划的日常实践的迫切需求相脱离,下意识地放走了“学院派”学术理论对他的日常工作可能带来的强有力支持。 这些问题都出在我们的规划界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演进史纲。虽然一个又一个规划理论概念被单个地引入,但仍然不能让人们看到现代规划理论发展进程的全景,不能让人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理论文脉框架。而我们的青年学者需要站在一个由众多巨人们的思想构成的理论平台上,去讨论今天和今后的发展。2 关于规划理论的定义、讨论及发展史划分 2.1 对规划理论下定义的困难 2.1.1 长期存在着一种概念上的混淆。由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