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身在凹地,但在科学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试验室”。到现在为止,应当没有天文学家上过太空,但他们却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么? 不少人小时候尝试过用曝光的胶片观看日食,还有动手实力更强的,用两个放大镜自制过光学望远镜。望远镜就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必备工具。但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识的光学望远镜,它不能干脆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须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目标射击、分析结果。 据北京高校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探讨员李柯伽介绍,第一步要考虑望远镜频率是否合适、灵敏度是否足够、目标是不是在可视范围内,以便确定观测源的坐标,形成观测列表。其次步是望远镜限制部门执行观测。如何精确限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简洁地说,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限制望远镜的“姿态”。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困难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始终命中靶心。第三步是通过编程来分析数据。外表宁静的“天眼”,内心澎湃,每秒最高传输数据38G。海量的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前辈科学家发觉的物理定律,我们在物理试验室里做试验,结果都能验证定律为真。在“天空试验室”里呢?那可不肯定。 天文学跟物理学密不行分,大尺度时空结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如黑洞、脉冲星等)都是以广义相对论为重要理论基础的。前人依靠头脑做试验,得出了理论,理论探讨走在前面,后人如何验证呢?这些天体质量惊人、距离以光年计,对应的物理参数和空间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只能用“天空试验室”来验证。 在“天空试验室”里,天文学家除了重复烦琐的观测、验证,都保留一颗期盼的心——比如找到某个能说明一些惊奇天文现象的关键,或是发觉目前的理论无法说明的现象。真到了那一天,科学理论又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 2 - (《走进“中国天眼”》,有改动) 材料二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刺穿“光年之外”,能洞悉宇宙“前世”……“中国天眼”开放运行的一年,成果即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觉。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探讨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