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及其分析,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关系。 2 .通过实验,观察什么是布朗运动,通过分析、推理,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3 .通过对比,归纳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5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概念及课本中关键词句、图片细节的观察、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会研读教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2 .通过布朗运动的实验、观察及成因的分析、推理,体会并归纳其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3 .在对所设情景及实验的观察、分析中和“情景+问题”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物理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2 .通过科学家们对布朗运动成因的研究历程的介绍,培养相应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 2 .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教学过程】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演示】幻灯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结构照片。 由于碳原子被放大了几亿倍后才被观察到,表明分子是很小的。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但是,在研究物体的热运动性质和规律时,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我们知道,1mol 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 个。这足以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人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分子,就是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 直至1982 年,人们研制了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观察到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演示】将一个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抽去中间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发现,上面瓶中气体变成了淡红棕色,下面气体的颜色变浅了,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一致。 (1)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随温度的升高而日趋明显。 【演示】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可观察到热水很快变成红色,而冷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