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实验与研究.doc作者:马红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点击数:946[课题研究报告]济南“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评价”课题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马红军2006年9月,“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评价”实验课题,被列为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提到学生的评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考试和分数。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仍然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评价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单一,以为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反映。一个分数更不能涵盖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的所有内容。这样评价内容导致了许多弊端: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情感发展的干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应试进行,以致使学生的能力、智力、习惯等重要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价值趋向的纬度来看教育评价可归纳为三种:目标趋向评价、过程趋向评价和主体趋向评价。前两种教育评价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人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从80年代以后,主体趋向评价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缺少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果缺乏了解和考核,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不能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正常进行检测评价,使教师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影响教学效果。2.注重终结性评价,以考代评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结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检验和判断。目前多数高校都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很少顾及学生平时的表现,即使偶尔采用如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也难与总评成绩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期末考试的功能。不仅把期末考试成绩看作是学生课程学习合格与否的条件,而且将它作为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各种奖励的基础。在以考代评的情况下,考试成了教学评价的同义词。3.考试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现行的考试方法中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在考试中采取闭卷笔试的占到95%以上。考试命题也以反映机械记忆的能力为主;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不够。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在发生着变化,相应的对学生的教育评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评价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量、习作量、口头交际能力和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上述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评价,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标程度,而非选拔性考试。很显然,新课标的有关教学评估要求,为本题立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只有通过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建立语文学科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多元化的语文评价,会对语文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素质化,进而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由此,我们认为,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将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对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一)对课题的界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