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的1.理解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4.学会翻译文言文。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学会翻译文言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滁壑琅琊辄霏晦明暝伛偻山肴野蔌洌觥筹阴翳b5E2RGbCAP2.朗读全文,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p1EanqFDPw2.解题。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DXDiTa9E3d三、正课1.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ZI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l)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耶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平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RTCrpUDGiT此外,还要注意骄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5PCzVD7HxA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饮少辄醉:辄,就。故自号曰醉翁: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洒,寄托在饮酒上。jLBHrnAILg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若夫日出而林靠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罪,树林里的雾气。云归而岩穴瞑: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xHAQX74J0X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泉香而酒冽:互文,即泉冽而酒香。冽,水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奔者胜: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