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为了完成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我们就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一、xx市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xx市民营经济大体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民营经济萌芽时期。随机性的民间交易行为解禁,周期性的集市贸易活动恢复。进入自由市场的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在消费品十分匮乏的背景下,个体工商业在体制外,以方便居民生活为生长点而自发成长。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1992年底,是民营经济数量扩张时期。作为商品经济的基础设施——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建起,具有代表性的是远近闻名的镇川市场;发生了“羊绒毛大战”、“绿豆大战”;在价格双轨制下,捷足先登者,伺机利用权钱交易下海淘金,掀起一轮经商浪潮,银行不良贷款空前增加;资源开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许可,为个人进入煤炭采掘业以至后来的石油开采业提供了机会。这一时期,民间资本迅速膨胀,可以说是民营经济声名狼藉的一次创业。第三阶段,从1993年到20XX年底,是民营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短缺经济结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金融、税收体制改革,环境保护和市场行为的规范,迫使民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矫正经营行为,一些仅靠胆大起家的业主在进入市场良性竞争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出局。同时,一方面,国营经济从竞争领域退出,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一定的产业空间,另一方面,石油两权回收,五小企业的关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经济在能源资源开发领域的发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民营经济提高整体素质,重质量、塑形象时期。第四阶段,20XX年至今,是民营经济规模扩张时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民营经济发展确定了“三放宽、二允许、一改革”的新政策,国务院20XX年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第1页共12页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推进公平竞争,贯彻平等准入,实施公平待遇。宪法对产权的保护及《物权法》的出台,使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了法律保障,在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的过程中,省、市、县(区)制定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安排,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环境。截止20XX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到6682户,资产总额200多亿元,从业人数12万人;个体工商户34818户,注册资本4.5亿元,从业人数71554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57%。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民营企业有452户,占到69%。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38家,其中科技开发型企业38家,科技服务和科技咨询企业61家,其他企业39家。xx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改革效应十分明显,在“放松准入”后的20XX年发生了一次大的惊人的能量释放,实现了一次大幅跳跃,增长速度达到58%,随后在“双紧”的20XX年,惯性仍强,增速为31%。目前情势是,正在依托地方资源不断拓宽产业领域,20XX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4:54:32;在比重较大的第二产业中,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方面,但是,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面扩展趋势也已显露。正在依托特色经济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农特产品已在北京等大城市超市占得一席之地,20XX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1%。二、民营经济在榆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榆林经济中民营经济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民营经济已是推动榆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20XX年,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比上年增长88%,新增固定资产44亿元。投资累积形成的主要生产力:采煤6000万吨,占总量的51%;发电60亿度,占总量的68%;焦碳391万吨,占总量的100%;电石90万吨,占总量的100%;水泥60万吨,占总量的100%;铁合金10万吨,占总量的100%。在农产品加工和房地产开发上,加工红枣2万吨,加工荞麦0.1万吨,加工马铃薯10万吨;投资房地产9.4亿元,房屋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第2页共12页(二)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发展榆林区域经济的主力军20XX年,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率为56%,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民营经济的有2000元,贡献率为95%,城镇居民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