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提案人:夏立义主要理由: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市场的竞争机制和对各种资源、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供求关系都是通过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是一种资源,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新兴载体,当然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新兴载体。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快速发展,首先取决于他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利用能力和是否充分。因此,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村信息化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重要意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通过调研发现,农民最渴望的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政策、市场供求、科技、农资、农机、气象等有价值的农业信息。由于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信息不灵、不准、盲目种植、近年来频频出现大面积的农产品烂在地里的现象,使广大农民遭受了重大损失。这就更能证明加快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通过信息通畅来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农村信息化,既可以使农民更加贴近市场,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又可以利用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降低生产成本,躲避市场风险,获取最大效益。总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原因分析: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利用不足是我区存在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众所周知,互联网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投资少,方便快捷,能全方位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是任何其他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相关领导对互联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仍然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的政策推动措施;其次,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机构不健全,缺少专业的农村信息化技术人员,第1页共4页已建立的网站有其名无其实;第三,政府投入不足,且没有整体规划布局。总之,我区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方面设备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设备的利用率很低。信息资源分散、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人才短缺,组织不健全,收集、整理、发布信息的能力较弱。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多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主要建议:1、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农村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两型社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引导农民使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特点,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并在信息化业务发展初期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组织召开全区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专家论证会,设计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计划。首先建设好区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区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区直涉农部门网站、区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和协同办公平台等。其次建设好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整合信息资源,构建高效的全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进村入户”。2、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机构。配备一定的业务技术人员负责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与服务工作。同时,将信息化发展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相关领导的业绩考核指标中,加大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力度。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网络”建设:一是物理网络的建设,即信息网络的软、硬件工程;二是组织网络的建设,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实施管理机构(信息中心)、基层信息员队伍的培训、认证和管理制度、信息服务制度、信息安全制度等内容;三是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即开拓各种涉农信息资源渠道,及时地大量地获取各地农产品价格行情、农业要闻、实用技术、企业资料等,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网络知名度,聚集网络人气。三个层面的建设应是同步进行,互为促进的。3、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形成立体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网络硬件设施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加大有线电视网的建设和普及力度,使大部分农第2页共4页户都能够接入到有线电视网络中。同时广电部门应通过开办农业类节目的方式,结合本地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重点播出农业信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