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 脑而产生的。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 可 以 是 降 低 感受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的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 是 词的 形 式 来 表现。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