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1910 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 ) A B C D答案 A解析 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 A 项。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 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所以本题答案是 A 项。3.19 世纪 70 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 B.飞机C.汽车 D.马车答案 A解析 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故 A 项正确。4.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 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火车 B.轮船C.飞机 D.汽车答案 C解析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 1918 年,所以民国六年(1917 年)姚木兰不可能乘坐飞机到上海、杭州游历。5.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质的变革”“由于”要求,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传统工具”,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B、D 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C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6.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A.电报 B.火车C.电影 D.电灯答案 A解析 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 A 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 B 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 C 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 D 项错误。7.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A.服饰 B.建筑C.通讯 D.婚礼答案 C解析 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 A 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 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故 C 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 D 项错误。8.“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上海世博会上这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