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导致农业出现危机,符合“蛮干”的形象,故选 B 项。答案: B2.(2019·厦门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进行工业体制改革解析: 材料强调“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而揭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属于“‘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继承的一面,未涉及是否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故 B 项错误;未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继承,与材料“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相符,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改革的具体方面,农业还是工业,故 D 项错误。答案: C3.(2019·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解析: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的是戈尔巴乔夫,故 A 项错误;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期因为美苏争霸,同时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体制,导致失败,故 B 项正确;此时并未发生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故 C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集中在工业改革,故 D 项错误。答案: B4.苏联某领导人在他任期内,将 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苏联由此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该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C.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