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 分钟 满分:5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1.(2018·吉林东丰三中高一期末)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唐太宗( )A.调动宰相等大臣参政议政B.注重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C.将中央的决策权转移给宰相D.从纷繁的事务中解放了出来解析:从材料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注重调动宰相等大臣参政议政,A 项正确;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强化皇权,B、C 两项错误;唐太宗作为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不可能从纷繁的事务中解放出来,D 项错误。答案:A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答案:C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立后,主管军事,中书门下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 B 项说法符合题意;中书门下不管财政,管理财政的是三司使,A 项错误;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4.汉昭帝时,大司马霍光辅政,霍光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俱受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