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单元测试卷(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解析:A 项“电灯”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 项“报馆” 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 项“女学生”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十三行畔搬洋货”不属于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自 19 世纪 60 年代开埠以来,汉口城内的建筑呈现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这体现了( )A.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B.汉口的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C.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西文化呈现融合趋势解析:由材料中的“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可得出答案。答案:D3.1867 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说:“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民众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故此题应该选择 D。答案:D4.1879 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解析:从“1879 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的描述中可知,李鸿章也是统治集团成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