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五)期末测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1.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2.“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3.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4.“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家对于法律的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教材等。”下列法律文献能体现这些内容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阿奎里亚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查士丁尼新敕》5.雅典的公民大会是全体男性公民参加,直接参政议政。近代英国不是全体英国公民都参加议会,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间接参政议政。造成这种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者( )A.并非小国寡民 B.国王统而不治 C.民主程度更高 D.民主具有阶级性6.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地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7.《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政策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从不情愿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