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3 宋明理学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解析:“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结合起来看就不难理解材料主要是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 B、C、D 均不能完整全面的揭示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A。2.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C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解析:A 项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B 项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 项正确,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D 项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表明,宋代儒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指( A )A.万事万物的本原 B.天理与人欲C.天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本性解析:材料中朱熹一直强调理先于气,万事万物就有理,这就是强调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所以本题选择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 项错误;C 项材料没有体现;D 项体现不出“新”字,且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4.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下列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C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和 D.致良知,知行合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作者“急穿芒履去登临”可知是通过亲自去观察、去实践感知万物,获取新的认识,可知这和“格物致知”主张一致,正确的选项是 C 项,A 项排除,B、D 项是心学,不符合题意。5.“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