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1.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2.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A.士族 B.外戚C.皇族 D.宦官3.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4.隋唐时期,在都城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把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定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5.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6.《步辇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废丞相,设三司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8.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是( )A.重视门第 B.唯才是举C.差额录取 D.自由报名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