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民风民事责任编辑张思杰组稿任艳维撰稿惠志刚任艳维李庆珍雷益信第一章到贤乡移民考惠志刚道县地处关中,久属京畿。数千年来,居民以汉族为主。由于战乱、灾荒、瘟疫和政令性的迁徙,这里的人口变动较为频繁,土著与客居没有严格界限,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共融一体。著名的中原民族大融合的第一阶段——南北朝时期和第二阶段——五代十国时期的移民情况,因资料贫乏,到贤地区的移民历史无法考证。从宋代至今,发生在到贤这块土地上的大的移民活动,先后共计七次:第一次是在辽、宋、西夏、金先后交兵,及以后上网蒙古族南侵中原并取得统治建立元朝的三百年间,到贤一带民族融合较为集中。据史籍考:先是女真人徒单氏、乌古伦氏入籍西仁、东仁、西城一带,以后随着元朝政权的确立,蒙古人忽、巴等姓也落籍于到贤忽家、新合诸村。第二次是明朝中叶晋豫人口西迁,如盖村王姓、卲姓,界首庄镇杨姓,西仁村五组李姓。第三次发生在清光绪前朝。由于同治年间西捻军、太平军和回民起义军相继转战关中十余年,加上光绪初年陕西连续干旱,人口锐减,赤地千里。清朝当局招募人口密集的山东、湖北、四川等地的农民,或合族合家,或携幼扶老,离乡背井千里迢迢地来到我乡的姜义、三义、纪贤诸村落户。第四次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东四团时期,周边乡镇富户纷纷迁入,如到贤城内的何、赵、汪、冉姓,西仁的盖姓。第五次出现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寇入侵中原,加上河南安徽等地黄泛区黄灾区的难民和到贤街道的晋民多属此时客居。第六次大的移民活动发生在1962——1963年之间,国家政令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返迁一批三门峡水库区移民。这次安置到我乡的移民,分布在全乡各村。八十年代中期,根据《陕西省三门峡水库区移民安置方案》,部分移民重返大荔、华阴一带安居。第七次移民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西安等城镇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当时到我乡各村先后落户,以后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对“文革”的彻底否定,绝大多数都分批返城。至于类似1960年甘肃饥民流入我乡,1962年城镇职工有组织的下放,以及因入伍、上学、招工、调动、婚姻的迁入迁出,虽然范围很小,但其累计数却是十分可观的。不论是少数民族的融合,还是外向客民,入籍后一代一代地辛勤耕耘,都为开发到贤、繁荣到贤的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与当地土著世世代代地和睦相处,通婚繁衍。文字、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基本相通归一,除方言外(只是老一辈),客户与当地已无明显差别。第二章到贤乡的婚嫁寿丧葬祭祀风俗录任艳维辑自古到贤“为丰镐北地,其民有先王遗风,勋业节义,接踵前修,教后力本,遍满境内”(孙丕扬《富平县志》)。几千年来,当地群众尚忠义,孝友朴实;仁居乡里,不贵骄人。农民终年服勤力穑,吃苦安分,敦厚古朴。村民彼此和睦,明理克让,土客融洽,罕有争讼。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民风更具时代气息,扶贫帮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文明风貌,随处可见。当地习俗,因久处京畿之地,深受黄河文化影响,与关中大多数地方基本无异。在诸多习俗中,尤以婚姻、生育、祝寿、丧葬和祭祀最为隆重,极富代表性。第一节婚姻订婚民国以前,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并列应婚男女生辰八字,互送“庚帖”,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女方即送“允贴”,表示允婚。接着商定彩礼、衣物等,择吉日“下定”,俗称“问媳妇”,今称“订婚”。结婚女方称“打发娃”,男方称“娶媳妇”。过去,总是择定吉日,将新妇上下轿时辰、沿途避忌和新妇坐炕方位等事,通知女方。女方邀请亲朋送亲时,事前由伴娘和“梳头的”给新娘“开脸”(理净额上汗毛)、“上头”(盘发髻),赴祖坟“奠别”,亲友“送添箱”(钱物)。男方由媒人给女方送红衣一身曰“等身红”、一块红绸或平布曰“盖头”,并问明女方送客人数以备酒席。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代新郎迎亲,新娘凤冠霞帔、顶红盖头,由长辈背送上轿,兄弟数人扶轿,送嫁宾客随后,吹鼓手奏乐前行,是谓“送女”。至男方村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