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第“十九届”新星杯3.4互斥事件(教学设计)3.4互斥事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苏教版)中“3.4互斥事件”第1课时。教材既介绍计算概率的两种简单模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开始学习求解复杂事件的概率。对复杂事件的概率的计算,就需要分析复杂事件与基本事件间的关系,以及复杂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引入互斥事件、对立事件概念,从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指导思想。本节内容在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为A级。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针对本校提倡的“先学——后批——自纠——点评——反思”教学流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对教学案中的“自学质疑”板块已有较好的把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其中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基本事件三者概念产生混淆,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应用不太熟练,对问题的情境的理解不够到位,分类讨论、正难则反的数学思想还没得到深度认同。三、设计思想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市教育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思路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四、设计思路(1)从时间分配上来说,首先由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占用10分钟,接着有15分钟的精彩展示,由学生根据课前板书的内容展开讲解交流,然后借助导学案的巩固题、变题进行讨论占用15分钟,最后有5分钟的课堂小结。(2)从教学安排上来说,上课前,学案学生提前完成,教师及时审阅初步了解学情状况;课堂上,学生精彩展示细致书写并配以适当讲解达到自己说的出,大家听得懂,接着,提供变题让全体学生积极解答达到及时巩固升华的目的,接着学生完成本课时的巩固案,最后,让学生作出课堂反思总结。(3)从内容安排上来说,分三大块:第一块,问题情景(课件);第二块,交流展示(预习案);第三块,巩固提高(巩固案、变题)。五、教学目标1.了解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2.能判断两个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还是对立事件;3.了解两个互斥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4.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在顺向思维受阻时,转而逆向思维;5.通过学生“自学、互学、群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六、教学重点和难点第页(共7页)1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第“十九届”新星杯3.4互斥事件(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概率的应用;教学难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概念的理解;教学准备:学案、巩固案、多媒体课件、遥控激光笔。七、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生完成预学案,教师及时审阅[设计意图]数学教学立足于问题处理,一方面,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思考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案批阅反馈的信息,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抓住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从而提高课堂讲解的实效性。[师生活动]教师:由课代表转发教学案(教学案另补附上)学生:独立完成预学案部分,并及时上交(自学)教师:及时审阅,做好反馈后返还学生学生:领取教学案,相互讨论做好订正(互学、群学)[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群学”后,主要会有如下疑难问题:(1)交流展示中第1题,学生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2)交流展示中第2题,学生在正面分析问题时分类的情况较多,尝试可以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从而避免分类,渗透“正难则反”的数学思想.(3)交流展示中第3题,学生在将复杂事件通过基本事件表示时有一定的难度,还有解答时的规范性有待加强.(二)课堂:教师设计问题串,学生互动交流[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组好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