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家河》的读后感对于之前出版的《梁家河》这本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这么深的感触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大家一起欣赏。5月2日,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当我在《今日头条》里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回到我退休前的所在单位领了一本。作为同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有着下乡当知青经历的我,通过阅读《梁家河》全书,感触很深,收获颇多。从《梁家河》一书中,我探寻了领袖足迹、见证了领袖初心、筑牢初心使命。掩卷过后,我陷入长久的深思,由此,便写下了此学习笔记。《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篇文章,讲述了20XX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离开了40年的梁家河村的事情。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全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尤其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由此,在我看来,梁家河不仅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好地方,而且是一个能把人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通过阅读《梁家河》一书,我认为,正是总书记在梁家河经历了7年的实践磨练,使他更懂得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知青时代的习近平那种勤奋好学、爱国亲民、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以苦第1页共4页为乐、为民实干的革命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真实内涵,从中找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明确答案。通过阅读《梁家河》全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七年多的知青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形成深厚人民情怀的重要时期。也让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他成为全党的核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他15岁上山下乡,在陕北黄土高原度过艰苦的知青岁月,然后进入清华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大学出来后,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这么丰富的阅历,在这么多重要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所有这些经历,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担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阅历、经历,正如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多年磨一剑那样,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典型的多年磨一剑。他始终把对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天职,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感情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形成,是具有深厚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是党和人民之福,是国家和民族之幸。毋庸置疑,基层干部的艰难经历,为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后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在岗的、退休的党员干部们好好学习。《梁家河》筑牢了大国领袖的为民初心;《梁家河》,见证了大国领袖的思想萌发;《梁家河》,磨砺了大国领袖的意志品质;《梁家河》,是大国领袖实干兴邦的起点。读完《梁家河》后,我有4点感受:一是要牢记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山第2页共4页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习近平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