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基本县情历史沿革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目前全县有24种民族,人口42.28万人。据史书记载,濮人曾参与武王伐纣,会战于孟津。凤庆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顺宁县。民国2年(1913)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后属迤西道。民国18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属蒙化第五行政区。民国38年属蒙化第十一行政区。1950年2月22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大理专区。1954年8月26日改名凤庆。1956年改属临沧地区,1959年与云县合并后又分开,分设凤庆建制。1行政区划凤庆县辖8个镇、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茶乡凤庆滇红茶凤庆是滇红茶的诞生地,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据《顺宁县志》记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今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凤庆是大叶茶发源地,适合生产红茶和普洱茶。从上世纪40年代起当地生产的“滇红”就出口英美等国,产品包括滇红功夫茶、滇红碎茶等,曾先后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中国名茶、国家外事礼茶等荣誉称号,1986年集团生产的滇红茶被当作国礼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2视为珍品。凤庆也被称为“滇红茶乡”,每年“五一”劳动节也被定为“茶叶节”进行贸易交流。太华茶《徐霞客游记》有记载,梅姓老人以太华茶款待徐霞客。百抖茶云南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锦绣茶王在离凤庆七十多公里的香竹菁,有一株年纪起码有3200年的祖宗级茶树王。在70多公里的尽头、香竹菁的最高处,便可以看到号称有3200年历史的茶王之母——锦绣茶王,它是凤庆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古茶树,它的胸围——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个人才勉强围得起来。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特定含义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3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一条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再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茶马古道南线途经临沧,因有澜沧江这一天堑,也因为临沧市的凤庆县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出产地,是著名的滇红茶的诞生地,茶马古道凤庆段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一段。这一段以凤庆城(旧称顺宁)为中心,又可分为两条,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有人称之为“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其北道初为用竹筏在漭街渡将骡马和货物分别横渡澜沧江后,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的茶马市场,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