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講座(二)作者:郝京華第二部分是目標,分總目標和分目標。總目標是: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的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發展。這是總目標,然後分解成三部分,一個是科學探究方面,一個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還有一個是科學知識方面。科學探究方面有兩塊,一塊是關於科學探究的理解,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瞭解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一塊是關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保持與發展小學生想要瞭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科學不迷信權威,形成用科學提高綜合素質的意識,樂於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在科學學習中間,能夠注重實事,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樂於合作與交流。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科學知識方面分為三個大的版塊,一個版塊是"生命世界",一個版塊是"物質世界",還有一個版塊是"地球和宇宙"。第三大部分是內容標準,也是整個標準中的主體。核心部分,它是總目標進一步的具體化。內容標準劃分為五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和宇宙。這一次標準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不再詳細地規定各年級的孩子應該學什麼的,我們把3-6年級的科學課程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內容標準上所表述的基本上是小學畢業後絕大多數學生應該達到的程度。另外考慮到科學探究和科學情感態度的培養是長期的,而且是伴隨著科學知識的教育進行的,所以在標準內容展開的時候,既分又合。科學探究是一個獨立的版塊,科學態度價值觀也是一個獨立的版塊,但是到了下面三個知識版塊的時候,又把方法態度價值結合在一起。其實,內容標準上的一個點,並不代表一個課時或者一個課題,也不佔用一個課時。一個好的教學活動是可以達到多個目標,特別像探究態度和價值觀的這些目標,完全可以結合在某一個教學活動中間同時完成。而在一個組織得比較好的教學單元裏面,恐怕更多的內容都可以同時完成。比如說,像"土壤"這樣的單元,如果像過去關注的是知識點的話,那麼你就會把土壤僅僅作為組成地球的物質,單獨會講土壤、砂、岩石。但是如果你把土壤視為一個單元的話,那麼在這個單元中間可以把土壤視為組成地球的物質,還可以學習土壤的性質,土壤和動植物生長的關係,另外養成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還有相關的探究方法,在土壤這個單元都可以學會。下面我把整個標準一部分一部分地具體化。拿科學探究來說,我們用了很多這樣的框圖,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認識科學探究",上面以"過程與方法"。對"認識科學探究"來說,指的是科學探究包含哪些東西,為什麼要有科學探究,"認識科學探究",這是兩個層次,帶陰影的部分,中間是橢圓形的,是一個方面,這個方面又分兩個次級的版塊,叫"認識科學探究"和"過程與方法",過程與方法從提出問題開始,猜想、假設預測,制定計劃,搜集整理資訊,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通過一個案例來介紹什麼叫提出問題,什麼叫猜想、假設、預測,什麼叫制定計劃、什麼叫整理收集資訊,什麼叫思考與結論,以及什麼叫表達與交流。然後是"認識科學探究",原來我們過於強調了探究的方式、方法,我覺得現在對於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他應該理解什麼是科學探究。接下來每一部分的內容標準,就是按照這樣的框架展開的,就是給教師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感覺,整個科學探究包括兩個大的版塊,然後每個部分它的次級內容又是什麼,每一部分"認識科學探究",包含哪些東西,然後提出問題,最上面這個大的方格子,就是按照剛才每一個小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