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实质就是中美关系 环球时报 徐焰 “两千年交往” 、“半世纪仇怨” ,这两句话曾是中国人与“一衣带水”的东瀛邻国关系的概括。处理同日本的关系,在中国对外政策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国人— — 特别是不大熟悉复杂国际关系的人— — 看待中日关系,容易出现情绪化倾向,而现代化社会对思维的要求恰恰是理性化。在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下,如何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处理好对日关系,真是需要大手笔、大智慧。 中日力量对比转换,决定两国相互间的看法 回顾中日关系,可谓密切交往与深仇血战相互转换,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力量对比。公元 7 世纪倭国刚兴起,便同唐朝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交战,倭人失败后心悦诚服地开始了“唐化” 过程,如今日本国内处处可见的汉字、中式建筑、唐式服饰都是这种学习的产物。 尊强傲弱,愿意向胜利者学习,是日本人历来的特点。在二战中真正打痛日本的是美国,多数日本人却最佩服美国。2 0 年前,我到日本自卫队最大院校防卫大学时,看到其师生处处以模仿美式做法为荣。1 2 年前,我到广岛时曾访问过原子弹受害者及其后代,发现他们不谈怨恨却还感谢美国战后的帮助。 中日之间关系悠久,经历了“中强日弱、日强中弱” ,近些年才转入“两强并立” 。角色的变换,导致了日本看待中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唐代— 宋代:仰视;元代— 清中叶:平视;甲午战争— 抗美援朝前:俯视。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仅就中国战场而言,战争结束时日强中弱的形势仍未改变。战后日本当局乃至主流观念只承认败于美国,不承认输给中国。美国占领日本后,不仅在 1 9 4 8 年宣布免除其赔偿义务,还给予大量的经济援助帮助其复兴,苏、英等国和国民党当局也只好宣布放弃赔款要求(后来新中国对此也不能不承认现实)。 新中国成立一年后敢于出兵朝鲜,同美军作战还能连连取胜,刚被美国打服的日本人在惊愕之余改变了对华观念,过去“支那” 的蔑称被“中国” 代替。不过因美国阻挠,日本政府在 1 9 7 2 年以前只同台湾当局建交,随后因尼克松访华,日方才敢于冲破美方限制与中国恢复了邦交。 美国是一个老练高明的霸权主义国家,控制日本后又加以扶助和改造。以《日美安保条约》为标志的美日军事同盟,成为美国在亚洲军事战略的基石,直至今天也是对我国安全的重大威胁。 从毛泽东时代起,中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