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如何认识审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被审单位提供的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限于审计人员审查水平、专业判断能力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2.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以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合规性进行检查。往往被审计单位事先就有躲避查处的风险意识,其违规违法事项账务处理较为隐蔽。因而,对违法违规事项既有不被发现的风险,又有重大遗漏的风险。对被审计单位违规违法事项的认定,既有认定错误的风险,又有认定偏差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文书档案、会议记录等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因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客观事实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