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 8 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⑴ 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 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 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 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 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