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诊断与初步治疗一、概述猩红热是 A 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还可以由于变态反应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猩红热以冬春季节发病为最多。多见于小孩,尤其以 5〜15 岁居多。二、简史猩红热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在古代中医将猩红热描述为阳毒、斑、疾疹、痧症等。清代雍正年间,叶天士(1723 年)描述的“烂喉痧”流行、清代乾隆年间余师愚(1768年)描述的“疾疹”、1801 年陈耕道在《疾痧草》中描述的“疾痧”、金德鉴在《烂喉痧辑要》中记载的“烂喉丹痧”,均为猩红热流行时典型症状的描述。1675 年国外学者 Sydenhem 首次对猩红热做了详细的描述,定为猩红热。国内早期译为红热症、疹子热症。1881 年国内的学者孔庆高译为玫瑰红症。1909 年丁福保从日文译为猩红热。三、病原学病原为 A 组乙型(B 型)溶血性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 0.6〜1.0 卩 m,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培养早期多数菌株有荚膜,晚期被分解消失。无鞭毛无芽胞,但有菌毛样结构。(一)酶及其毒素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分泌很多种酶和毒素,引起疹病变。第一是溶血素,这种溶血素可以溶解红细胞,具有杀伤白细胞以及产生心脏的毒害作用。第二种是红疹毒素,也称为猩红热毒素或致热外毒素,可引起发热和猩红热样皮疹。其他的一些酶或毒素主要有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可以起到细菌扩散,也称为扩散因子)、链道酶(DNA 酶)、烟酰胺腺嘌吟二核苷酸酶、神经氨酸酶、血清混浊因子、蛋白酶,这些酶有助于细菌在组织里扩散。(二)抵抗力本菌在体外的生命力较强,但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60°C30min 即被杀死。对青霉素敏感,对四环素、磺胺、氯霉素等耐药逐年上升,但在痰和脓液中可以生存数周。四、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猩红热自发病前 1 天到出疹期传染性是最强的。(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由被污染的食物、食具、书籍等间接传播,但间接传播比较少见。偶尔可以细菌侵入创伤皮肤、产道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的猩红热,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猩红热的类型。(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五、流行特征(一)流行地区猩红热主要流行于温带,热带和寒带较少见。我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少。(二)流行季节全年都可以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为多见。(三)年龄5〜15 岁好发,V1 岁或〉50 岁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