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3.2 八颗行星》教案 课题 八颗形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探究目标 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用纸带建立行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建模前对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太阳系图片。)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自太阳由内向外数的第三颗行星。太阳系中一共有几颗行星?分别是什么?(预设:太阳系中一共有八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提问:那么,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预设: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太阳系,一起来认识太阳系大家庭的八颗行星。(板书:八颗行星) 【设计意图】通过对太阳系中行星数量和名称的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各行星,再引发学生对天体相对距离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了解八颗行星的基本信息 1.谈话: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数据来了解八颗行星。(教学提示: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引导学生阅读表格。)从这张表中大家能知道什么?(预设:知道了八颗行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和各个行星的赤道直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差很大, 探索 与研讨 赤道直径的大小也相差比较大;根据八颗行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我们可以知道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序;根据赤道直径,可以给八颗行星的体积大小进行排序。)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基本数据表,利用数据给八颗行星排序,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二: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过渡:刚刚我们给八颗行星进行了排序。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制作一个表示八颗行星位置关系的模型呢?可以怎么制作?(预设:用橡皮泥、牙签和米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