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编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第 1 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 “新民体”答: “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体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 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新民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洒洒,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1905 年同盟会成立后,新文体的影响逐渐消退,而其精华则为白话文运动所继承。2. 《新青年》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 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 1917 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 年 5 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 年 9 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 1926 年终刊。3. 新潮答: 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1) 新潮社新潮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 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 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掎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 《新潮》《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 年 1 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 年 3 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紹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 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评击封建礼教。4. 三大主义答: “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