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肌肉能量技术目录•定义•MET的起源•MET原理•MET的基本操作原则•MET的临床应用•MET基本技术•MET禁忌症与注意事项定义•肌肉能量技术(Muscleenergytechnique,MET)是针对软组织、肌肉、骨骼系统紊乱,以软组织整骨疗为载体,由操作者精确控制方向和施力大小,通过患者的主动参与、利用肌肉等长收缩抗阻的方法,用以改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和减轻疼痛的一类操作技术。MET的起源•肌肉能量技术的起源是一位整骨医生Dr.FredMitchell,Sr.(1909-1974)的功劳。他在1950年开始介绍这技术。这些技术主要针对肌肉等软组织所产生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MET原理•1.肌肉纤维有两种,即梭外肌纤维和梭内肌纤维。梭外肌纤维受α运动神经元支配,它的收缩产生肌肉力量;梭内肌纤维也叫肌梭,由γ运动神经元支配,是帮助调节肌纤维长度和张力的感受器。•2.肌肉持续性不自主的紧张可能是因为γ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造成肌肉的张力异常增高或肌肉在休息时的长度缩短。•3.自主等长收缩使肌腹缩短,使梭内肌纤维松弛暂时性地抑制肌梭功能。因为自主的等长收缩只需要α运动神经元参与,不需要γ运动神经元参与。•4.自主等长收缩后肌肉放松,α运动神经元停止作用,肌纤维的长度增加。在这个放松期内,γ运动神经元开始发放冲动来保持肌肉张力。•5.肌肉能量技术的原理建还基于SirCharlesSherrington在1890年确立的两个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原则。第一项原则是,肌肉收缩后会对外来刺激产生一段短暂的不应期,即就算肌肉受到刺激,也不会在这短时间内收缩。第二项原则是,在任何关节的活动中,在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便会放松。MET的基本操作原则•1.无痛原则:采用MET技术最重要的是无痛原则,即使是轻度疼痛也要停止。物理治疗师治疗过程中,应能够找到患者对抗的阻力保持,如患者收缩肌肉时仍感到疼痛,可采用交互抑制的方式进行。•2.治疗顺序:首先对张力过高或有主动收缩能力的肌肉采用MET,因为这些肌肉可以抑制它们的拮抗肌,用MET放松这些紧张的肌肉后,再用MET来增强那些相对力量比较弱的肌肉。•3.治疗体位:患者应处于最佳发力的舒适体位,被治疗肌肉最好处于长度中立位,该位置能够准确测量肌肉长度,也是最舒服的体位。如果某些肌肉不能保持在中立位,则使其保持在无痛位。•4.指导语:MET技术强调物理治疗师完全地控制患者的运动,一般要求患者对抗的阻力为肌肉最大力量的30%~50%,但是有些特殊情况,可超过50%的力量,物理治疗师逐渐施加阻力,嘱患者对抗、保持、对抗,引导既定方向的运动。•5.施加阻力: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损伤,治疗师施加的阻力和患者相对应给予的抗阻是有变化的。在急性损伤时,患者只需要提供很小的力量就可以出现肌肉收缩,从而产生挤压控制水肿。慢性损伤时,患者需要超过50%的力量对抗治疗师使肌肉产生更多的热,对结缔组织产生更大的牵张力,从而抑制疼痛,提高肌肉力量,增强运动控制能力。•6.抗阻时间: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每次需要抵抗物理治疗师的阻力5~10秒钟,而慢性损伤患者可以多持续一段时间。•7.治疗频率: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MET收缩-放松循环通常重复3~5次;慢性损伤患者,可以重复20次左右。MET的临床应用•1.降低张力过高肌肉的张力,延长肌肉中短缩的筋膜。•2.增加关节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并降低其敏感性。•3.增强虚弱的肌肉和肌群。•4.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5.增加活动受限关节的活动范围。•6.帮助感觉和运动的整合,恢复患者习惯性收缩部位的感觉。•7.通过交互抑制和刺激机械感受器避免了治疗时的疼痛。MET基本技术•(一).等长收缩后放松(Post-isometricrelaxation,PIR)•1.目的:延长短缩的肌肉、筋膜,降低疼痛的触发点。以指屈肌为例演示。•2.姿势:患者仰卧位,肘部伸展,前臂旋后,腕部置于床边,治疗师的手指放在患者的指腹上并固定患者的手。•3.动作:治疗师缓慢轻柔的将患者的手指伸直,直到引起疼痛之前或感觉到患者肌肉阻力时,告诉患者“用力,对抗我,保持在这个位置不要动,坚持20秒,1,2,3……,20,放松。”每次等充分放松后,都要伸展关节到出现疼痛前或感到阻力时,再重复上述动作。几个循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