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断剂在急性心律失常应用原则葛斌•一.急性心律失常定义:•正常心律激动起源于窦房结,通过房间束至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最后抵达心室,引发心脏舒缩。因比,无论是搏动频率、节律、激动起源、传导速度还是激动顺序发生异常时,均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按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无论心率快速或缓慢,急症时可以出现,严重时危及生命。有些学者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致命性和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属急性心律失常范畴。也有学者列出危险性心律失常:⒈致命心律失常(紧急治疗):⑴心室颤动,⑵心跳停止和重度心动过缓(20次/分以下);⒉猝死危险性大的心律失常:⑴心室颤动先兆:①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连发、RonT),②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非持续性,尖端扭转型),③快速心房颤动(并发于WPW综合征、QRS时限增宽者);⑵心跳停止先兆: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②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③重症窦房结综合征,④其他如1:1传导的心房颤动、QT间期延长综后征。上述均属急性心律失常,此种分类符合临床,而且易于掌握。•二.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机理•β受体阻滞剂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按VaughanWilliams分类列入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拮抗儿茶酚胺对心脏传导系统的作用,抑制交感神经对各级起搏点引起的兴奋,缩短房室不应期,自律细胞舒张期增加引起不应期恢复不一致而降低的室颤阈值。β受体阻滞剂占据并拮抗β1受体产生相应的电生理作用:延长窦房结(SA)及房室(AV)结的传导,延长不应期;延长RR及PR间期;缩短QTc间期,QT间期及T波离散减少。此外,某些β受体阻滞剂还具有其他抗心律失常作用。如索他洛尓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普萘洛尔具有膜稳定作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样”作用)。因此,临床上β受体阻滞剂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房室结冲动传导加速,对抗儿茶酚胺活性增强所诱发或恶化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容易发生。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终止恶性心律失常,而且有预防室性心律发生的效果。二尖瓣脱垂出现晕厥,是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合并晕厥发作、猝死也因室性心律失常。此类疾病可能与左、右侧心脏交神经不平衡至心室复极速率在空间解剖上不一致,普奈洛尔可用于治疗此病。儿茶酚胺性单型/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室速、室颤及猝死,常为运动诱发,对β受体阻滞剂反应好,是对抗儿茶酚胺的效果。•索他洛尓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活性的特殊β受体阻滞剂,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比其他β受体阻滞剂更强。房颤患者同步电击复律后维持窦律,以往仗仰于奎尼丁。奎尼丁目前己充分了解其缺点及危险性,临床应用越来越少。索他洛尓作用与奎尼丁相当,易被患者接受,发生药物诱发心律失常概率更少。有专家推荐索他洛尓为首选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三.用于急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药理学特点:•β受体阻滞剂根据所阻滞受体不同分为选择性、非选择性和α+β受体同时阻滞的β受体阻滞剂三类。β受体从结构来说与儿茶酚胺类似。β受体阻滞剂是竞争性抑制剂,它的功能取决于β受体阻滞剂浓度与β受体肾上腺素受体位点上儿茶酚胺浓度的比值。急性快速心律失常其一是机体受外源性或内源性儿茶酚胺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浓度百倍乃至千倍增加,表现为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当儿茶酚胺与心肌细胞β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酶促作用发生连锁的瀑布反应。从而引起4相自动除极速率加快,促使各种自律性机制心律失常形成;不应期缩短,传导性改变折返心律失常发生;室颤阈值降低等。因此,竞争性与β受体结后,能够逆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或兴奋。上述三类β受体阻滞剂均不同程度有此作用。然而,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β1受体。与β2受体激动相比,β1受体激动增加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10倍。在某种情况下高度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