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概念: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具有自限性。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增多和异型淋巴细胞。•二病原学:⑴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DNA病毒。⑵EBV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因此病毒分离困难。⑶EBV基因组5个抗原蛋白,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EBV核抗原(EB-NA)、淋巴细胞检出的膜抗原(LYDMA)。VCA——IgM早期出现,1~2个月消失,是新近感染的标志,EA-IgG是近期感染和EBV活跃增值的标志。•三流行病学: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散发,四季均可发病,也可流行。1传染源:人是EBV的储存宿主,病人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在口咽上皮细胞内增值,故唾液中有大量病毒,,排毒时间数周到数月,携带者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年。2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传播,(口—口传播)飞沫传播也有可能,偶有血液传播。3易感人群:多见于儿童少年今年16~30岁青年患者占很大比例6岁以下的幼儿多呈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体内出现EBV抗体但无嗜异性,15岁以上青年多典型发病,EBV抗体和嗜异性抗体均阳性35岁以上患者少见,病后活的持久性免疫力。•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EBV进入口腔,首先在咽部淋巴结组织内复制,导致渗出性咽扁桃体炎,局部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肿大,继而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进一步累及淋巴组织和脏器。因为B细胞表面有EBV受体,因此B细胞受到感染,是B细胞表面上的抗原性发生改变,EBV将其基因上的各不同片段所编码的特异性抗原全部表达在被感染的B细胞膜上,继而引起T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感染的B细胞。这种细胞毒性效应细胞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血液中检测出来的异型淋巴细胞)一方面杀伤携带EBV基因的B淋巴细胞同时也破坏其他组织器官,至临床发病。病理改变: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多自限性,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为主要病变所在,,其中淋巴结肿大但不化脓,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高度增生,胸腺依赖副皮质区最为显著。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是多形性淋巴细胞侵润。•五临床表现:潜伏期儿童9~11天,成人通常4~7周,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40%有前驱症状。1发热:出极轻症病例外均有发热,38.5oC~40oC,五固定热型,热程不一,数日~数周,特殊2~4个月。病程早期有相对缓脉。2淋巴结肿大:70%的患者有淋巴结肿大,病程一周内出现,浅表淋巴结普遍受累,颈部淋巴结最常见,直径1~4cm,中等硬度,不化脓。3咽峡炎:50%患者咽部、扁桃体、悬应垂充血肿胀,少数有溃疡假膜形成,伴有咽痛,肿胀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4肝脾肿大:10%病人有肝肿大,肋下2cm,50%有脾肿大,疼痛和压痛,偶有脾破裂。5皮疹:10%病人出现皮疹,呈多形性。6其他: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急性无菌性脑炎、脑膜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表现,偶见心包炎、心肌炎、肾炎、肺炎和腹泻。•六实验室检查1:血象—早期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50)×109,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60%以上,涂片有异型淋巴细胞≥10%2:肝功能异常,ALT、TBIL3:血清学检查⑴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80~90%(嗜异性吸附试验)⑵EBV抗体检测⑶EBV-DNA•七并发症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30%)2:急性肾炎(13%)3:脾破裂(0.2%)4:心肌炎(6%)•八诊断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嗜异性凝集试验、适宜性吸附试验、EBV抗体、EBV-DNA)•九鉴别诊断1:巨细胞病毒感染2:腺病毒3:甲型肝炎病毒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十预后一般预后良好,病程一般1~2周,病死率1%以下,原因:脾破裂、心肌炎、脑炎、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十一治疗对症治疗干扰素、阿昔洛韦•十二预防呼吸道隔离病人排泄物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