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啸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的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鉴赏景物意象鉴赏景物意象1、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有何意义?诗歌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鉴赏景物形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2、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情)?风天猿清渚沙鸟急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高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哀啸让人听了十分悲伤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白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回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意境凄凉孤独无依漂泊痛苦品味语言天猿渚沙鸟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长江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因而作者感到凄凉、无奈。生命的晚秋短暂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沉郁高昂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品味语言下来•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登高写景抒情首联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颔联仰观无边的落木俯察不尽的江水颈联尾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忧愤无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移情入境法: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