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危害主要流行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有50万的住院病例,其中90%的病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的死亡率为5%,死亡在2万人以上,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病原学•有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对热敏感,56度30分钟可灭活。但在4度条件下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多发生于3-11月份,夏秋季为高峰期。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3.老人或婴幼儿;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5.孕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为5-8天。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感染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天),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度,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登革热病人通过及时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大多数可以彻底治愈。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预防——及早诊治,及早报告如果有类似登革热的上述症状,而且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地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的疑似病例,就应该尽快报告疾控机构,并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避免感染其他人。暴发疫情——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以上病例的。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登革热的预防——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灭蚊防蚊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方法是灭蚊防蚊。灭蚊的关键在于清除家居环境中的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文档仅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