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护理学习内容及目标1.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2.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3.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EPARIN,LMWH)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还用于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与肝素相比,LMWH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抗栓作用强、出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我院使用的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钙(赛博利)1.0ml:5000AXa单位低分子肝素钠(希弗全)0.4ml:4250I.U.aXa适应症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DIC)在血液透析中预防血凝块形成禁忌症有出血危险的器官损伤(消化性溃疡,出血综合征,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等)对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量过敏有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患者产后出血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患有严重的肾病的胰腺病变,严重高血压,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和术后期患者用药前全面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疾病史,如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缺陷,严重凝血系统疾病,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均应慎用。注意个体差异,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药物半衰期长,易导致出血。同时注意药物配伍,与水杨酸类药合用,口服抗凝药,血浆增溶剂等药物使用时,通过药物的交互作用,使抗凝作用增强增加出血危险性,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疼痛注射部位皮下血肿硬结腹壁血肿原因分析1、注射的部位选择:选择注射部位不正确是引起皮下注射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半衰期是12h,注射2次/日,早9点,晚9点,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首先选择的应该是腹部注射。因为人体的腹部注射面积大、皮下脂肪丰富、组织疏松,药液吸收比较快,也不受运动的影响等特点,都利于药物吸收、扩散。其他的皮下注射部位,例如上臂三角肌外缘、前臂、大腿外侧,这些部位可注射的范围较小,皮下脂肪层相对薄、易刺入肌肉层,且同一部位长期反复进行注射可能会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更易形成硬结、血肿。所以,选择腹部反复进行皮下注射,是最佳的部位。腹壁皮下注射吸收好,以减少瘀斑、硬结的发生,又因皮下脂肪丰富、毛细血管少,药物吸收性也好。原因分析2、注射的间距:由于低分子肝素的抗凝血作用要强于一般的普通肝素,对毛细血管有很强的破坏性,长期对同一部位进行反复注射,会导致药物在同一部位处的浓度增高,更易引起出血。所以每次应该按照顺序轮流间隔注射。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的间距不小于2cm,且尽量避开腹壁下壁、皮肤破损部位,进行有规律轮换部位的间隔注射。临床所用的预充式针剂,在注射前不用排气,注射结束后,针筒内所预留0.1ml的充气正好填充于乳头及针头,使药液得到充分利用,避免针头损伤毛细血管而引起局部出血。原因分析3、注射角度及深度:人的皮肤浅筋膜区分布有较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进针过浅或针头斜着刺入皮肤,会造成针头损伤的区域扩大容易引起疼痛,加之内外穿刺点又不在同一位置,更易造成皮下出血,使其瘀血形成。所以注射时必须掌握适当的进针角度和深度,进针过深或过浅都会引起出血。垂直进针能有效降低注射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垂直进针对组织的损伤面积较小,能减小皮下出血的发生。原因分析4、药液推注速度:在皮下注射时,速度过快,局部药物浓度在短时间内没有吸收扩散就会聚集达到很高浓度,会刺激局部的毛细血管产生硬结或出血,使推注的药物注射到皮下后聚集,刺激毛细血管引起皮下出血。反之,推药速度过慢,针尖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长,药物刺激对皮肤的时间长,易导致局部痉挛、疼痛。所以,在注射时,应用适当的速度来推注药物。5、患者依从性差: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不能掌握药物作用及注意事项。护理对策1、加强对患者的宣教,让患者能有效的配合操作。宣教解释是完成注射的一项必要条件。在注射前,让患者取平卧屈膝舒适卧位,对患者详细解释说明低分子肝素这一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疑虑,使护理人员能很好的取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