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 寻找亲生父母的心理意义对大多数来说, 母亲和她的乳汁一样, 存在得那么自然。 美国人哈罗却推翻了这个想当然的想法, 他将刚出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拿开,放在它设计做成的两个猴子的房间,一个猴子被做成是铁丝绕成,但可提供乳汁的“冰冷猴”(wiremother ),另外一个则被设计成为柔软布料组成的“温软猴”(clothemother),这个小猴子大部分时间(75%)待在既不能给它吃又不能给它喝的“温软猴”身边。而且,一旦周围环境发生改变,则这小猴多半呆在“温软猴”的身边,否则轻则惊恐不安,重则痉挛不止、抱头撞墙,而即便把能提供食物的、也和它一起长大的“冰冷猴” (wiremother ),也不能安慰它丝毫。哈罗的这个实验表明了母亲的功能并不限于哺乳,更重要的是提供情感的支持。另外的试验表明, 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并无不同, 只要母亲经常与孩子保持稳定和持续的良好关系,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长。一年来,温州日报不定期刊出寻亲专栏,每次稿件见报, 就有十几个人来寻找亲生父母。他们发现,这些被遗弃者有着如下的特点:——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 1、寻找妈妈的动机强烈,没有人说:我来找爸爸; 2、强烈的自卑、无价值感是这些被遗弃者的常有的感觉; 3、残疾的伤害远不如没有父母的伤害,他们能比较坦然地面对残疾,却对被遗弃不能释怀; 4、他们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家,成人后,即使他们在福利院里互相熟识走到一起,也宁愿外出建一个自己的家; 5、对人非常真诚、热情,有很多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容易与福利院出来的人产生亲近。若要对这些寻亲者加以分类,则发现其中一类出生于60 年代前后,那时,温州乡下很穷, 有一批孩子集中被洛阳的一些工薪阶层收养,这些孩子基本上四肢健全,而且长得比较漂亮。收养他们的父母多半有不低的文化素质,因此,这些孩子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成人后找到不错的工作并建立起自己的家庭。自幼,他们就知道自己的身世,寻找母亲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无法释去的梦;他们说,之所以寻亲,是想看看究竟生我的人长着什么样子?这近乎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3 其实,这个心态是一个认同的心态,认同固然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但早期的认同特别重要, 而母亲是孩子形成自我的认同模板,通过与母亲的认同, 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受人喜欢的、安全的,因此自己是有价值的,最终他们会形成稳定、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