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4 年全市群众体育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以来,**市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县市平台优势,探索体育名城和文化社区共建共融共享,推动竞技体育向全民健身拓展,奥运品质向全民共享延伸,让“乐享生活 乐在**”“运动之城 活力**”成为**人生活中最朴素的理念,为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积极贡献**力量。一、“起笔”设施建设,场地扩容勾勒居民“健身圈”聚焦《**省文化社区建设指导方案》工作要求,以优化、丰富社区体育设施为导向,积极打造社区群众“家门口”的运动健身设施体系。丰富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以市中街道安居社区为示范引领,依托本地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室内 24 小时无人健身房和室外智慧健身广场,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运动训练、智能体测、健身指导等多种体育健身服务。同时,不断提升基层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全市 130 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不少于 300 平的村级健身广场。加强城区体育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在奥林匹克公园、玉心湖公园、博雅公园等 11 处公园广场及公交车站,安装升级 300 余套智能健身器材,新增乒乓球、篮球、气排球、笼式足球等 20 处室外公共体育健身场地,累计建成运动公园 11 处、口袋公园 48 处、健走步道 100 余公里,铺设环保草坪(绿地)40 多万平方米,13 处中小学运动场地常态化对外开放,构建“5 分钟健身圈”。搭建城区健身空间。沿汇源大街纵向串联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公园、友谊体育器材公司、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等场所打造居民健身休闲带。依托盘河连廊自西向东 3 公里,横向串联千红湖公园、元宝湖公园、玉心湖公园、未名湖公园等场地,完善沿途健身步道、灯光篮球场、笼式足球场等设施,打造滨河体育健身带。目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近 3.6 平方米,高于全省“十四五”规划中要求的“到2025 年底,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7 平方米”的工作目标。二、“运笔”以赛聚势,社区运动点燃全民“健身热”以“体育元素”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生活服务供给,因地制宜举办全民参与、丰富多彩的群众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积极承办各类赛事。聚焦打造高品质赛事服务品牌,先后承办全国体操团体锦标赛、全国飞盘锦标赛、**省公路自行车锦标赛、京津冀鲁公路自行车赛等省级以上体育赛事 150 余场次,吸引近 5 万名居民参与其中。同时,坚持“以赛为媒”,打造 3 条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