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四成广西货不走广西港? 广西日报 2014-06-23 ■ 本报记者 杨 清 骆万丽 周红梅 本报记者 杨 清 骆万丽 周红梅 编者按 广西的优势在海,希望在海,潜力在海。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广西沿海开放开发千帆竞发,防城港、钦州、北海如镶嵌在中国南海的三颗明珠熠熠生辉,北部湾港迈入了亿吨大港行列,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正在加快形成。 但是,在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虽然大部分广西货物从广西沿海港口进出,但全区也有近 40%的货物绕远路通过外省口岸进出。为什么会出现本地货物流失的尴尬现象?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企业、港口以及有关政府部门,探究“广西货不走广西港”现象的缘由,并努力寻求破解之道。敬请读者关注。 6 月的北部湾,海风轻拂。站在防城港 20 万吨泊位码头,但见一排巨型桥吊从岸边伸向大海,一艘艘巨轮正在紧张作业。 此情此景,使人想起孙中山1919 年在《建国方略》中把钦州港规划为我国南方第二大港的远见:“凡在钦州以西之地,将择此港以出于海,则比经广州可减400 英里。海运比之铁路,运价廉20 倍,节省400 英里者,在四川、贵州、云南及广西一部言之,其经济上受益为不小矣。” 孙中山所说的钦州港,就是现在的钦州、防城港、北海三港,如今统称北部湾港。北部湾港务集团副总经理谢毅告诉记者,目前北部湾港已形成超过两亿吨吞吐能力,但去年实际完成的吞吐量为 1.2 亿吨左右,实际利用率约60%,很大一部分吞吐能力“有劲使不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区从港口进出的大部分货物是走广西港的,但也有近 40%的货物、56%的加工贸易集装箱通过外省口岸进出口。这些广西货为什么不走广西港? 航线少班轮密度低——等不起 8 年前,在东部产业转移的热潮中,广东商人林镇炜把自己的机电产品加工企业从珠三角地区搬到了北海出口加工产业园区:“一方面是被当地招商引资的诚意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这里的港口优势。” 决策之前,林镇炜有过一番考量:石步岭港区与北海出口加工产业园区一墙之隔,这意味着产品从厂区出来可直达码头,大大降低陆路的运输成本。 但在企业实际运营后,这个“如意算盘”并没有像林镇炜想象中那般“如意”。 林镇炜的加工企业主要承接外贸出口订单,大量的产品要发往欧美地区。“北海没有直达欧美的航班,只能从香港转运。”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