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混凝土是一类量大面广、历史悠久的传统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等工程。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对混凝土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改善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减少混凝土在运输中的塌落度损失等。普通混凝土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施工工艺要求。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应用外加剂是混凝土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能使混凝土满足各种不同的施工要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推广应用较容易、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的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赋予新拌混泥土和硬化混泥土以优良性能的化学外加剂,掺量通常不大于水泥(或胶凝材料)质量的 5%,它是混泥土的第五组分。混泥土外加剂是生产各种高性能混泥土和特种混泥土不可缺少的部分。 混泥土外加剂可以改进混泥土内部结构和工艺过程,应用混泥土外加剂的目的在于改善混泥土的和易性和硬化混泥土的性能,同时获得节省水泥、节省能源、提高强度、缩短工期、加快模板周转等多种经济技术效果。以减水剂的发展为核心,矿物外加剂的应用离不开化学外加剂,各种复合外加剂一般都包括减水剂成分。在混泥土中掺入外加剂后,许多性能如微观结构、孔隙率、吸附性、硬化速度、强度等将发生改变,水泥矿物水化和水泥本身的一些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1]。 在混凝土外加剂中,减水剂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外加剂。减水剂又称为分散剂或塑化剂。减水剂对混泥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保持混泥土用水量不变,提高拌合物流动性;二是:保持流动性和水泥用量不变,可减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提高混泥土的强度;三是:保证强 2 度和流动性不变,在减水的同时减少水泥用量,可节约水泥[2]。 3 一、减水剂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为了解决混泥土存在的缺点,对混泥土外加剂进行了探索,将香酸钠、木质素磺酸钠、硬脂酸皂等有机物外加剂加入混泥土中,应用于公路、隧道等工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36年由 Kennedy首先发现了萘磺酸甲醛聚合物。1938年,一种由萘磺酸盐组成的水泥分散剂在美国获得了专利[3]。1962年,日本的服部成功研制出以萘磺酸甲醛缩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高效减水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联邦德国在 1964年研制出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聚合物高效减水剂。到 80年代初,这两种减水剂在好多国家得到了应用和发展。90年代初,日本针对高强超高强混泥土的需求而研究开发出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