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题集第1 页共9 页《地震勘探原理与资料处理》名词解释(共计 202 个)2015 年 10 月 26 日于北京东燕郊中隧基地编者:张君秋(防灾科技学院 2011 级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专业)名词解释题集第2 页共9 页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 毫秒、相对稳定的地震波形。2、波面: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 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波面。3、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 P 点传向别处。这样的假想路径就叫做通过P 点的波线或射线。4、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5、波剖面:把在同一时刻 t1 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时刻 t1 沿x 方向的波形曲线。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6、视速度:沿观测方向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7、视波长:沿观测方向测得的一个周期内波的传播距离。8、全反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称之为“全反射”。9、时距曲线: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 t 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 x 之间的关系。10、时距曲面: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的二元函数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 t 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即 t=f(x,y),其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11、时间场:在波传播的介质范围内,若已知 t=g(x,y,z)的函数关系,那么,只要知道介质内任一点的坐标(x,y,z)就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这一点的时间 t,因而也就确定了一个标量场 t(x,y,z),在地震勘探中把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12、自激自收:在同一点激发和接收地震波。13、共激发点: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具有相同的激发点。14、炮检距:激发点到检波点的水平距离。15、初至时间:观测排列中最先记录到的波动时间。16、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为同一直线。17、同相轴:地震记录或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线。18、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 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实际上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19、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