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五官科护理学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1.1颌骨1.上颌骨上颌骨为颜面中1/3最大的骨,左右各一,互相对称并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鼻腔底及侧壁,以及颞下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等结构的组成。上颌骨的解剖形态极不规则,大致由“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和“一体”(上颌骨体)组成。(1)“四突”。①额突。额突为一尖细的骨板,位于上颌骨内上方,向上突起至鼻与眶之间。额突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连,其外侧面参与构成眶内缘及鼻背。若上颌骨骨折累及鼻腔及眶底,则应仔细复位,以保证鼻泪管通畅。②颧突。颧突为一锥形突起,粗而短,向外与颧骨相接,向下延至第一磨牙槽突,称为颧牙槽嵴,是上牙槽后神经麻醉的标志。③腭突。腭突是上颌骨体与牙槽突向内延伸形成的水平骨板,在中线与对侧腭突连接形成腭中缝,并和其后方的腭骨水平板一同连接形成腭横缝。④牙槽突。牙槽突又称牙槽骨,是上颌骨体向下延伸并包绕上颌牙根的突起部分,两侧牙槽突在中线连接形成马蹄状的牙槽骨弓。此部分骨质疏松,故上颌牙齿拔除时均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2)“一体”。上颌骨体分为前、上、后、内4面,体内空腔为上颌窦。①前外侧面(脸面)。前外侧面的上界为眶下缘,内界为鼻切迹,下方移行于牙槽突(见图1-5)。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有一卵圆形骨孔,称为眶下孔,孔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其体表投影位于鼻尖至眼外眦连线的中点处。眶下孔下方,尖牙与前磨牙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犬齿窝),此处与上颌窦仅有薄骨板相隔,上颌窦手术常由此开窗进入窦内。②后面(颞下面)。上颌骨体后面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其与前外面之间的颧牙槽嵴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后面中部有数个小孔,称为牙槽孔,为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部位。后面的下部有粗糙的圆形凸起,呈结节状,称为上颌结节,为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图1-5上颌骨(前外侧面)③上面(眶面)。上颌骨体上面光滑,呈三角形,构成眶下壁的大部,有眶下沟由后向前移行为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眶下管的中段发出一牙槽管,向下经过上颌窦的前外侧骨壁,有上牙槽前血管、神经通过。眶下管的后段亦由牙槽管发出,有上牙槽中神经通过,故眶下管麻醉可同时麻醉眶下神经、上牙槽前神经和上牙槽中神经。眶下管长约1.5cm,麻醉时针尖刺入不可太深,以免伤及眼球。此外,眶面骨质很薄,眶部及上颌骨外伤常造成此处骨折。④内侧面(鼻面)。内侧面构成鼻腔的外侧壁,有三角形的上颌窦裂孔通向鼻腔(见图1-6)。施行上颌窦根治术或上颌骨囊肿摘除时可通过该裂口在下鼻道开窗引流。(3)上颌窦。上颌骨体内的空腔为上颌窦,呈底向鼻面,尖向颧突的棱锥状,周围骨壁菲薄,内衬黏膜,是鼻窦中容积最大者。上颌窦的下壁与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根尖接近,有的仅隔以薄骨板或黏膜。因此,上述牙齿的根尖发生感染时极易侵入上颌窦内,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拔除上述牙齿时也应注意避免将牙根推入上颌窦内而造成口腔上颌窦瘘。图1-6上颌骨(内侧面)上颌骨为中空的拱形结构,各突起向外可分散受力,故受到轻微外力作用时不会造成损害。但由于上颌骨与邻骨连接复杂,各骨相衔接处又构成结构上的薄弱环节,一旦遭受暴力,即可造成上颌骨与邻骨的联合骨折,甚至累及颅脑。2.下颌骨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的骨,构成面部下1/3的骨性支架。下颌骨两侧对称,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称为下颌支,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连接的转角处称为下颌角。(1)下颌体。下颌体呈弓形,由内、外两面及牙槽突和下缘组成。下颌体的外面正中有一纵行骨嵴,称为正中联合。其两旁近下颌骨下缘处各有一隆起,称为颏结节。下颌第二前磨牙下方有一开口,称为颏孔,内有颏神经、血管通过。下颌体的内面有下颌舌骨肌、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等结构分布。下颌体的下缘外形圆钝,是下颌骨最坚实的部位,也是颈部的上节及下颌下区切口的相关标志。(2)下颌支。下颌支又称下颌升支,为一近乎垂直的长方形骨板,包括喙突、髁突及内、外两面。其前上方为喙突,有颞肌与咬肌附着;上后方为髁突,上有关节面,与颞下关节盘相邻,共同构成颞下颌关节。通过颞下颌关节的转动和滑动,下颌可完成前伸运动、后缩运动、侧方运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