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ONTENT一.概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以EB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临床上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结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性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二.流行病学:①.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携带者、急性患者②.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口接触传播;可经飞沫传播、偶可经输血传播③.易感人群:儿童和青少年多见④.流行特征:四季均可发生,以秋末至初春较多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5-15天,起病急缓不一。多数有乏力、头痛、畏寒、鼻塞、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典型表现有以下几点:1.发热体温多在38-40℃,无固定热型,热程多在1-2周,一般中度症状不严重。2.咽峡炎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伴咽痛,偶可见白色渗出物和假膜形成。3.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以颈部最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常在热退后数周消退。4.皮疹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多见于躯干。一般在4-6日出现,一周左右消退5.肝、脾大部分患儿有肝肿大,可出现功能异常。有半数患儿有轻度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可发生脾破裂。在急性期可发生心肌炎、心包炎;重症患儿可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膜炎等;脾破裂较少见,但极其严重,轻微创伤可诱发。四.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外周血项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WBC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性淋巴细胞;异性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L时具有诊断意义。2.血清嗜异性凝集实验3.EBV特异性抗体检测910五.治疗要点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抗病毒治疗时可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六.护理诊断/问题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2.气体交换受损:与鼻塞所致呼吸不畅等有关3.疼痛与咽部炎症、肝脾肿大有关4.舒适度的改变:与皮疹、淋巴结肿大有关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疹、搔抓等有关6.潜在并发症:心肌炎、脾破裂、骨髓抑制七.护理措施1.环境与休息2.维持正常体温3.饮食护理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5.健康教育CONTENT护理查房基本资料姓名:吉某某性别:女年龄:10岁入院时间2019-07-2912:23:00主诉反复发热5天CONTENT现病史:入院前5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热型不规则,伴鼻塞,家属诉病初伴有眼睑肿胀,无皮疹。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自患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逐渐变差,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有手足口病史,并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无过敏史。个人史:无异常家族史:无异常查体:T38.2℃P120次/分R24次/分BP102/80mmHg,急性热病容,口唇欠红润,双眼睑稍肿胀,咽部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白色分泌物覆盖。双肺及心前区查体无异常,心率120次/分,律齐。腹部查体正常,颈阻阴性。无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超敏CRP--CRP:11.27mg/L↑,WBC:16.57↑,RBC5.10,HB:133g/L,PLT:161,N:18.8%↓,L:69.6%↑,异淋40%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治入院①入院后予以积极完善血生化、咽拭子培养及大小便常规等检查②并积极给予了更昔洛韦抗病毒、热毒宁清热解毒、退热、补液等治疗7月-30日患儿血生化提示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逐予以甘草酸二胺护肝等对症处理。该患儿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有:P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P2.疼痛:与扁桃体肿大有关P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高热消耗增加有关P4.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病毒可经口-口传播和飞沫传播P5.潜在并发症:骨髓抑制根据护理诊断给予以下护理措施;1.维持正常体温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用药,出汗较多的患儿,鼓励其多饮水,以防虚脱2.饮食护理因咽部肿胀、疼痛不愿进食者,可进行疼痛评估,必要时遵医嘱对症用药处理或静脉补液;鼓励患儿少食多餐,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3.预防感染传播急性期患儿不宜与其他病种安置在同一病室,保护易感患儿,病室每日消毒,保持空气流通。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及呼吸困难,应密切观察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