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诊疗为保证急诊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卫计委《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急诊实行分级诊疗,由医务人员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患者病情等级,按照1级先于2级,2级优于3级,3级优于4级的原则安排患者诊治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标准Ⅰ级:濒危病人Ⅱ级:危重病人Ⅲ级:急性病病人Ⅳ级:轻症病人急诊分级标准分级病情总评价HR,适用于成年患者呼吸频率和其他呼吸特征血压体温Ⅰ生命重症或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需立即抢救心搏停止1、频死呼吸加阵发性气喘呼吸<10次/分(成人)2、呼吸停止1、测不到血压2、高血压危象,生命体征不稳定Ⅱ有潜在生命危险,生命体征呈临界稳定状态,需紧急治疗和连续严密监控心率不齐,脉搏>130次/分,或<50次/分1、严重呼吸困难,如有喘鸣呼吸短促,SPO2<90%2、呼吸频率≥30次/分3、使用辅助呼吸器4、呼吸急促,拒绝卧位,坚持坐立1、血压低,休克早期。如SBP>90,HR>120,面色苍白,皮肤潮湿,出冷汗2、血压>220/120mmHg,伴有胸痛发烧,颈部僵硬伴有持续痉挛2、基础体温>40℃,神志改变,嗜睡3、器官移植患者伴有发烧Ⅲ呈现相对稳定的生命体征,需要及早治疗50次/分<脉搏<120次/分1、中度呼吸困难,如呼吸短促,SPO2在90%-95%之间2、没有ⅠⅡ级中的症状和体征血压高,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40℃>体温>38.5℃咳嗽、咳痰Ⅳ稳定的生命体征,无并发症,可以等候60次/分<脉搏<100次/分SPO2≥95%血压≥90/60mmHg40℃>体温>38.5℃1、分诊原则:抢救生命优先,先急后缓,先重后轻2、急诊四级分诊:一级(急危症)、二级(急重症)、三级(急症)、四级(轻症)3、急性胸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孕产妇伴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患者进入一级标准管理流程4、生命体征改变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分级Ⅰ级: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应诊时间0分钟)。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改变病人,无反应病人,以及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复苏室。Ⅱ级:危重病人病情有进展至危及生命和致残危险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应诊时间10分钟内)。病人不应长时间在候诊区等待,立即给病人安排一张急诊床位,考虑送入急诊监护室。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Ⅲ级:急性病病人病人有急性症状和急诊问题,但目前明确没有危及生命或致残危险,应在一定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应诊时间30分钟内)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候诊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Ⅳ级:轻症病人为轻症病人或非急诊病人,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情况,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病人(应诊时间120分钟内)。病人分类Ⅰ级(濒危病人)Ⅱ级(危重病人)Ⅲ级(急症病人)Ⅳ级(非急症病人)严重程度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急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危重病人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Ⅰ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应尽快安排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非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作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常见临床表现气管插管无呼吸/无脉搏急性意识障碍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的病人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严重性有可能发展为Ⅰ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严重疼痛(疼痛≥7/10)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通过急诊处理可以缓解病人症状留观和候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