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治疗甲状腺结节是一种较为多发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是因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成瘤所致,是临床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多发于女性。前言甲状腺结节患病率4%-7%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炎症、退行性变、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目录CATALOG一、病因机制及表现二、诊断三、治疗病因机制及表现发病机制结节性甲状腺肿最早起源于我国,在中医中认为瘿病多与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水土不服、气结不畅以及性别体质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情志不畅则肝郁气滞,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而痰生,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前,日久而生瘿;或饮食不调脾胃不和,气血不畅,水湿不化而痰气瘀结。或水土失宜,位居高山地区或久饮沙水,动气增患,而生瘿。病因机制及表现01020304肝火旺盛:颈前结节柔软,光滑,烦热,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痰结血瘀:颈前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经久未消,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气郁痰阻: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喜太息,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心肝阴虚型:瘿肿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05肾阴不足:颈部肿块,腰酸痛,耳鸣不寐,盗汗,神疲,舌红少苔,脉沉细。症状表现诊断认真询问病史,常可发现心悸、多汗、易怒等毒性甲状腺肿的症状或上呼吸道感染、局部疼痛等甲状腺炎的常见诱因和症状。结合体检及有关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不难诊断。甲状腺肿瘤性病变常无特异性症状,但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别其良恶性。诊断年龄甲状腺肿瘤好发于20—40岁,青少年病人恶性比例高于成年人,而儿童期出现的甲状腺结节50%为恶性。20岁以下,60岁以上者也是甲状腺癌高危人群。诊断性别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1.2—1:4.3,但男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比女性高2—3倍。肿块生成情况甲状腺结节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应考虑恶性可能。甲状腺腺瘤内出血也可短期内明显增大,但常伴有局部胀痛不适或剧烈咳嗽、重体力劳动等诱因。诊断防线接触史有头颈部、上纵隔放疗史者,尤其是儿童,其甲状腺癌发生率明显升高。家族史甲亢和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诊断并发症状甲状腺结节伴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障碍者或甲状腺冷结节伴发甲亢者恶性的可能大。伴腹泻、心悸、面部潮红、血钙降低等表现。体检恶性甲状腺结节一般为单发结节,触诊质地硬且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吞咽时上下活动差,无触痛,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固定或伴有周围组织结构如气管、喉返神经等受侵的表现。治疗多发性结节除有压迫症状者可手术治疗外。甲状结节本身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主要是要改善碘营养状态,中成药辅助治疗,如即瑞夏枯草口服液。治疗要求甲状腺结节多采用随访观察,改善碘营养为主。但在随访过程中,患者会因外观或是思想顾虑过重而影响生活质量,如相关症状不及时治疗缓解,会发展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提高治疗难度。因此在随访观察期间,采用一种安全方便的方法缓解甲状腺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多发性结节多发结节多为良性,如甲状腺功能正常,可用中药辅助消肿散结治疗。若出现压迫症状或结节增大等,则考虑手术治疗。治疗要求单发实性结节如诊断为良性,可先服用甲状腺素片治疗3—6个月,若有缩小可继续服药,如不变或增大则应手术治疗。治疗该病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水土不服、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病机则是脏腑功能失调,痰凝、气滞、血瘀交阻,搏结于颈前,病程日久,在颈部聚结成块,触之碍手,甚则视之有形。半夏厚朴汤证所论病因、病机、病位,与甲状腺结节一病大致相仿,故可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基础上,酌加化痰散结之浙贝、猫爪草,软坚消肿之生牡蛎、夏枯草、天葵子,活血化瘀之莪术,拟定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基本方。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治疗拟疏肝理气、化痰破瘀、消坚散结化瘤为基本治法,采用内服化瘤汤加局部外敷化瘤膏的内外合治法。化瘤汤中青皮疏肝解郁,破气散结...